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可以减轻神经炎症,有效缓解病理性病痛
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可以减轻神经炎症,有效缓解病理性病痛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09-01 09:45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三个月以上的疼痛,它不仅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疾病本身。现代医学中,慢性疼痛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传统治疗方法往往束手无策,而干细胞疗法的出现正为这一困境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一,慢性疼痛的危害


与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在组织损伤愈合后仍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今,慢性疼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数量已超过3亿,且每年新增病例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

慢性疼痛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失调,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电击样疼痛、灼烧感以及肢体麻木等复杂症状。常见的慢性疼痛类型包括骨关节炎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腰椎痛、纤维肌痛等。这些疼痛状况极大地削弱了患者的生活品质,导致功能障碍、睡眠紊乱、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然而,慢性疼痛的治疗却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往往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损伤、肝肾功能损害、成瘾性和耐受性等问题。因此,医学界迫切需要更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策略。

近年来,再生医学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策略,利用人体自身的愈合能力来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衍生物外泌体的治疗潜力受到了广泛关注,2024年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ASPN)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已正式将其纳入慢性疼痛治疗方案中,这标志着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正式进入疼痛管理的规范化时代。


二,干细胞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主要通过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1,分化潜能与组织再生

在骨关节炎中,MSCs能够分化为软骨细胞,直接补充因磨损或炎症而受损的软骨组织,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此外,它们还能抑制破坏骨骼的破骨细胞的活性,起到保护关节结构的作用。

MSCs的这种多重作用机制使其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理想选择,特别是针对那些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疼痛患者。通过同时针对炎症、免疫反应、神经可塑性和组织结构修复等多个环节,MSCs提供了一种综合性治疗策略,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慢性疼痛的管理模式。

2,抑制炎症与免疫调节


MSCs最显著的能力是其强大的免疫调节特性。在慢性疼痛状态下,免疫系统失衡,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过度释放,形成"炎症风暴",维持疼痛状态并促进神经可塑性改变。

MSCs能够分泌抗炎因子(如IL-10、TGF-β),有效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并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促进具有抑制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活性,同时抑制促炎的Th17细胞,帮助重建失衡的免疫系统,恢复免疫耐受。

3,神经保护与修复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MSCs通过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研究表明,MSCs外泌体可以通过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进程,并有效减轻由神经损伤触发的炎症反应,进而实现疼痛缓解。

外泌体内含有的抗炎性生物分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微小RNA(如miR-26a-5p)等,能够在神经损伤部位发挥积极作用,协助调控过度的免疫反应,缩减神经炎症范围,并助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至常态。

4,旁分泌效应与生物活性因子释放


MSCs能够分泌多种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活性因子。这些因子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在体内发挥着抗凋亡、抗纤维化、抗氧化、抗炎以及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

特别是MSCs分泌的外泌体,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外泌体凭借其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将MSCs的治疗效应传递给靶细胞,而不需要直接使用细胞本身,这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三,临床研究


53ee0ed37cf2aa840b9da017ac475cc2.png


一篇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Pain Research》的研究文献,由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ASPN)牵头,组织疼痛医学、骨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工作组制定,目的是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提供循证临床实践指导。

工作组系统检索了全球范围内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和意见,经多轮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指南。指南针对多种慢性疼痛类型分析,在肌腱病方面,纳入多项对比间充质干细胞与传统治疗(如物理治疗、常规药物注射)的研究。


数据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3-6个月,患者疼痛评分(用常用疼痛评估量表)比传统治疗组降低20%-30%,关节活动度、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等功能改善指标也明显提升。

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6-12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提高15%-25%,部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关节软骨损伤进展得到延缓。

对于椎间盘疾病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现有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一定潜力,但高质量研究数量较少,部分研究中疼痛缓解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期有效性数据不足,证据等级较低。


此外,指南还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的操作规范,明确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常用剂量范围、注射部位选择原则及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同时提及相关联邦法规要求和可能出现的局部感染、注射部位疼痛加剧等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最终指南得出结论,在部分肌腱病、骨关节炎等特定类型慢性疼痛患者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上可能优于传统治疗,可作为临床治疗选择。但目前该领域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类型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较少,未来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的标准化方案和剂量效应关系,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456bfe79a16cbcb4ab311d6b4d60861a.png


2025年7月2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朱涛主任医师、周诚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采用TNF-α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后,获取的细胞外囊泡(T-EV),能显著缓解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模型小鼠的疼痛行为,并降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兴奋性。

机制研究发现,细胞外囊泡中高表达的miR-101b-3p,通过靶向抑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6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发了装载miR-101b-3p的纳米囊泡(NV),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工程化NV同样能有效缓解疼痛并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策略。

综上所述,干细胞疗法凭借其多靶点作用机制和再生修复能力,正在重塑慢性疼痛的治疗范式。其在骨关节炎、肌腱病等领域的显著疗效已得到国际指南认可。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更需要产学研医的深度协作,以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为全球数亿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真正的治疗革命。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030dac4fa7204a9394af08fc57ea17c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