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伴随剧烈瘙痒。对于健康人群,一生中可能会或多或少发生荨麻疹,但因风团消退快,持续时间短,大多不影响生活与健康。然而,有些荨麻疹却易反复发作,甚至持续长达数年,需要系统诊治。
一,关于荨麻疹
荨麻疹的核心发病机制是皮肤或粘膜的肥大细胞被激活。激活的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等多种炎性介质,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并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引发风团、瘙痒。
常见诱因包括过敏原(如食物、吸入物、接触物)、感染、物理因素(冷、热、日光、压力)、系统性疾病、精神压力以及药物因素等。
从病程来看,荨麻疹主要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类。
急性荨麻疹病程通常小于6周,起病急骤,常由明确诱因引发,比如食用海鲜、芒果、坚果等致敏食物,使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或感染、昆虫叮咬等。
而当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2次时,则属于慢性荨麻疹,其中约70%-90%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即无明确诱因、随机发作的慢性荨麻疹。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为荨麻疹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使其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二,干细胞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1,免疫调节作用:
MSCs通过对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的精准调节,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它们能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恢复免疫平衡。
2,调节T细胞平衡:
研究表明,MSCs能够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特别是调节Th17/Treg细胞的平衡,从而缓解免疫相关损伤。Th17/Treg比值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3,抑制B细胞活化:
MSCs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减少其向浆细胞转化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的产生。在过敏性疾病中,这有助于降低抗体水平,减轻过敏反应。
4,调节细胞因子环境:
MSCs可以改变细胞因子的分泌模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如IL-4、IL-6)水平,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水平。这种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5,组织修复作用:
除了免疫调节作用,MSCs还能通过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帮助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三,临床研究
一篇由Rabia Bilge Özgül Özdemir等学者共同完成的文献,发表于《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期刊,核心目的是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RCSU)的治疗价值。
该研究属于初步临床探索,共纳入7例符合RCSU诊断标准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经规范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这一核心条件。研究中采用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给予患者治疗,统一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10^6个MSC,每位患者仅接受单次输注,输注后对患者进行了1年的持续随访,重点监测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疗效评估主要围绕两个核心指标,一是UAS7评分,用于直接反映荨麻疹症状的轻重变化;二是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用于评估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满分3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受影响越严重),同时还会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排查不良反应。
从数据结果来看,治疗前7例患者的平均UAS7评分为38.6分,属于严重症状范畴;治疗后1个月,平均UAS7评分降至25.3分,4个月时降至18.1分,8个月时进一步降至12.5分,到12个月随访终点时,平均评分已降至8.2分,各时间点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患者的荨麻疹症状随时间推移持续减轻。
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前患者的平均DLQI评分为21.4分,提示生活质量受疾病严重干扰。治疗后12个月,平均DLQI评分降至4.7分,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全性方面,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在输注MSC后出现轻微发热,体温未超过38℃,且无需特殊处理,24小时内自行缓解。其余6例患者未出现过敏、乏力、恶心等不适症状,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始终维持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未出现异常波动。
综合这些结果,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展现出一定的潜力,既能长期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又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荨麻疹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持久缓解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可能。未来仍需更大规模、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推动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优化,最终实现从"症状控制"到"疾病根治"的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