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临床应用:干细胞修复溃疡性结肠炎,73%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临床应用:干细胞修复溃疡性结肠炎,73%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10-14 17: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血便、腹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干细胞凭借其独特的免疫调节、组织修复能力,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一,干细胞治疗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并非直接替代受损肠道组织,而是通过多途径调控肠道微环境、修复黏膜屏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关键支撑,具体作用机制可从三方面展开。

免疫调节作用

干细胞可主动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抗炎因子,精准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α、IL-6 等促炎因子的释放。

同时,它能调节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肠道过度炎症反应,帮助紊乱的肠道免疫状态恢复稳态,从源头缓解炎症损伤。

黏膜修复与再生

在肠道黏膜受损区域,干细胞可分化为肠道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等功能性细胞,直接补充受损的黏膜细胞。

此外,它还能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细胞因子,促进肠道黏膜区域的血管生成,加速上皮细胞增殖,推动溃疡创面愈合,进而重建完整的肠道黏膜屏障,阻止肠道内容物对黏膜的进一步刺激。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有害菌数量增多、有益菌占比下降。

干细胞可通过改善肠道局部炎症微环境,为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创造适宜的定植条件,同时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逐步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形成肠道健康的微生态屏障。

2,临床研究

近年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引发广泛关注。多项研究通过不同实验设计验证了其疗效,并揭示了其潜在作用机制。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导的临床研究纳入80例中重度U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接受两次UCMSCs输注。首次输注细胞3.8±1.6×10⁷个。第二次输注细胞1.5×10⁷个,两次间隔7天。

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随访显示,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30例(88.2%)患者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症状缓解。3个月时,试验组临床有效率(Mayo评分下降≥3分)达8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7%(P=0.007)。

结肠镜检查显示,试验组肠黏膜溃疡面积平均减少62%,而对照组仅减少18%。2年长期随访中,试验组患者内镜评分、组织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IBD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的前瞻性研究纳入41例中重度UC患者,每月静脉输注UCMSCs(剂量1×10⁶/kg)。治疗2个月后,73.2%患者达到临床反应(症状缓解),41.5%实现临床缓解(无症状)。6个月时,61.0%患者维持临床缓解,41.5%出现黏膜愈合(内镜下溃疡消失)。

内镜图像对比显示,治疗前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广泛糜烂,治疗后黏膜充血减轻,腺体结构趋于正常。

实验机制研究揭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1,免疫调节

UCMSCs分泌IDO、PGE2等因子,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使Th1/Th17细胞比例下降,Treg细胞比例上升,重建免疫平衡。

2,黏膜修复

UCMSCs分泌VEGF、EGFR等生长因子,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内镜活检显示治疗组肠黏膜厚度增加35%,杯状细胞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78%。

3,菌群调节

动物实验表明UCMSCs可增加肠道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丰度,降低变形菌门比例,缓解菌群失调。

综合临床数据与机制研究,UCMSCs治疗UC的有效率达85%以上,且安全性优于传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其核心优势在于同时解决免疫紊乱与黏膜损伤两大病理环节,为中重度及难治性UC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相关干细胞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成为UC治疗的标准方案之一。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深入研究,干细胞治疗将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发挥关键作用,开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新纪元。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0374f503d2292e226acb5b79c4d9a2d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