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知识科普 >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有望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有望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
发布者:海南省干细胞工程中心 发布日期:2025-10-16 14:45

脑出血作为脑卒中的重要类型,以高致死率、高致残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脑血管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更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传统治疗虽能缓解急性期症状,却难以突破神经组织修复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干细胞治疗凭借其独特的修复潜力,为脑出血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一,脑出血治疗的现状与困境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

即使经过及时的传统治疗(如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预防感染等),仍有超过7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治疗手段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但难以实现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因此,寻找一种能有效促进神经修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新型治疗方法,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而干细胞治疗的出现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之所以能在脑出血治疗中发挥作用,并非单一机制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促进脑损伤后的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替代作用:


干细胞移植到脑出血损伤区域后,在局部微环境的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神经细胞,替代因出血损伤而坏死、凋亡的神经细胞,补充神经细胞数量,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和突触连接,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结构基础。

2,神经保护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旁分泌功能,可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可作用于损伤区域的存活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同时,还能改善局部微环境,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为神经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3,调节免疫炎症反应: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会出现明显的免疫炎症反应,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释放多种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反应在清除血肿碎片的同时,也会加剧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干细胞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如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平衡炎症微环境。还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方向,促使其从促炎的M1型向抗炎的M2型转化,从而减轻炎症损伤,促进组织修复。

4,促进血管新生:


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会导致血管损伤,而血管新生是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修复的重要环节。

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血管生成因子,这些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诱导新的血管生成。

同时,干细胞还可通过旁分泌作用激活脑内自身的血管生成机制,促进损伤区域毛细血管网络的重建,改善脑局部血液灌注,为神经细胞的存活和修复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临床研究

cad4667a758c04f8472029ae75092cfe.png


一项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初步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设计,纳入24例发病12-48小时、脑出血量15-40mL、年龄20-70岁的患者,排除严重基础病与既往脑部手术史者,分为低(2×10^7个细胞)、中(4×10^7个细胞)、高(6×10^7个细胞)3个剂量组,每组8例,均在入组第4天经外周静脉输注干细胞,输注时长约40分钟,全程监测生命体征。

研究除关注30天内不良事件(安全性终点)外,将神经功能恢复(NIHSS评分,分数高提示损伤重)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分数高提示能力强)作为核心有效性终点,随访至90天。

安全性方面,仅低剂量组2例轻微恶心、中剂量组1例低热,均自行或对症缓解,无严重不良事件,为有效性观察奠定基础。

有效性数据显示,30天时各剂量组均出现显著改善。

低剂量组

NIHSS评分较基线平均降低2.1分,Barthel指数平均提高14分,约3例患者可自主完成简单肢体活动,如抬臂、翻身。

中剂量组

NIHSS评分平均降低2.8分,Barthel指数平均提高17分,4例患者能独立进食、穿衣。

高剂量组

高剂量组相对其他组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NIHSS评分平均降低3.2分,Barthel指数平均提高19分,5例患者可短距离行走,且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至90天随访,这种改善趋势持续强化。

低剂量组

NIHSS评分较基线累计降低3.5分,Barthel指数累计提高22分。

中剂量组

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降低4.3分、26分。

高剂量组

分别降低5.1分、30分,高剂量组中6例患者日常生活可基本自理,仅2例需轻微协助。

研究团队指出,虽无对照组,但24例患者的有效性数据呈现“剂量-疗效”正向趋势,即细胞剂量越高,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幅度越大,且改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无疗效衰减迹象。

尤其高剂量组90天NIHSS评分降幅达基线的35%,Barthel指数达标率(≥60分,即基本自理)达75%,显著优于临床常规治疗的预期改善水平(常规治疗90天NIHSS平均降幅约1.8分,Barthel达标率约40%)。

最终结论明确,在2×10^7至6×10^7个细胞剂量范围内,该干细胞疗法不仅安全耐受,更展现出明确且持续的有效性,能显著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修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其中6×10^7个细胞剂量的有效性优势最突出,为后续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了潜在最优剂量,也为该疗法向临床转化提供了关键的有效性证据支撑。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特定剂量范围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干细胞治疗有望成为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选择。

免责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文观点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无推荐公司和医院之意,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bd48441011c6253efb1404e1afb787ff.png